<读>「万万没想到 -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正值 2016-2017 的跨年之际,有了三天难得的假期。本来指望能出去好好玩一玩逛一逛,没成想,北京持续 5 天雾霾给我了一个我一个开年大礼。成,不就是在家呆着吗,这对我这个死宅来说有何难。
刷微博的时候,发现了 @JailBreakHum 发的一张图片,内容是一本书某页的截屏,讲的是某家新闻网站的新闻标题其实是靠网友选择出来的。因为在发布的 5 分钟内时候进行了 A/B Test,点击率比较高的标题会被选为这条新闻的标题。虽然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我是了解 A/B Test 的,但当时看完这条我还是有点惊讶的。这吸引到了我,恰巧这本书在 Amazon 上特价,只需 0.1 元,于是是入手咯。
下到书以后,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博主的博客文集,从目录来看大体分成了三个部分,
  1. 反常识思维 - 主要介绍了一些有悖于我们常识但是确实有科学依据东西
  1. 成功学的解药 - 一些切实可行的成功学方法
  1. 霍金的答案 - 说实话,对这个部分的内容不太感冒,就草草略过了

反常识思维

这一部分主要是作者对于生活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并以大量的事例以及客观分析加以佐证。其中作者的大部分观点我都是非常认同的。其实他提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认知偏误列表中找到相关的条目,我是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平时没事多看看这个列表,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成功学的解药

这部分应该是这本书的重头戏,因为和一般的成功学书籍不太一样,作者提供了特别多的可以立即上手的方案。

刻意练习

大家一定都听过「一万小时定理」,一个人要想在一个领域内成为顶尖高手,只要练习一万小时即可。读完了「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篇文章后,我了解了,其实对于「成为天才」这件事情来说,刻意练习乘以天赋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何为刻意练习?书中给了很好的总结,
  1. 只在「学习区」内练习
  1. 把训练内容切分成小块,重复练习
  1. 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1. 注意力高度集中
何为「学习区」?大家一定都听过「逃离舒适区」,那什么是「舒适区」?舒适区里边的东西其实就是你已经熟练掌握的,这是生活;学习区的东西是还不会,但是通过一定的学习就能掌握的,这是练习;恐慌区中的东西是怎么看都不会的。刻意练习针对的就是学习区内的内容,待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只要不停地在学习区内练习,那他就会不停地进步。
|------------------|
|                  |
|  |------------|  |
|  |            |  |
|  | |--------| |  |
|  | | 舒适区  | |  |
|  | |--------| |  |
|  |   学习区    |  |
|  |------------|  |
|      恐慌区       |
|------------------|

高效「冲浪」的方法

看完一篇再看下一篇,一篇篇地读下去,那是错误的做法。
作者提供了可以实施的高效上网方案(其实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逃)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 随便翻翻 选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把想要看的站点全部打开,对于想看的文章,在新的 Tab 中打开,这个时候不去读这些新的标签页。
  1. 略读 对于这些已经打开的标签页,粗读一下,把值得读的文章保存到 Pocket 中(或者是其实类似的 Read Later Service)。
  1. 精读 仔细读完,对于好到不行的文章可以把它保存到 Evernote 中,进行批注。
这种方法也引申出了一个心理学的概念,narrow framing 和 broad framing。一条一条接着读就是 narrow framing,而把所有的文章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就是 broad framing。你的时间非常有限,broad framing 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

读书笔记

作者对于笔记的重要性的观点我也是很赞同。人人都知道记笔记好,但是怎么记,应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写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的第一篇,我也是通过作者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慢慢实现的。
  • 读什么? 能提升自己对某一领域理解的,能够有一种智力得到提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书籍。
  • 怎么读? 新书读两遍,第一遍正常通读,不求快,能时不时停下思考是最好。第二遍,开始记笔记,主要是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读完了这本书就可以扔了。
  • 怎么记笔记?
      1.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如果你喜欢用思维导图记笔记的话,也只不过是完了好的读书笔记的一部分。
      1.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把所有你觉得是亮点的都带走,那这本书在记完笔记之后就真的可以扔掉或者送人了。
      1. 有大量的看法和心得
      1. 找到与之前读过的书或文章的联系

书中的一些 Shinning Things

  • 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
  •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 “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 “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 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怎么办?我会果断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难道有人上微博是为了找气受吗?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chamber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 管理者有个常见的思维模式,一旦出了事就必须全体反思,制定相关政策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但极小概率事故其实是不值得过度反应的。哪怕是因为员工犯了错而引起的也没必要如此。37 signals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弗莱德(Jason Fried)和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2010年出了一本书《重来》(Rework),讲公司创业和管理之道。在我看来此书一个亮点就是它强调不要一看有人犯了错就为此大张旗鼓地制定政策来纠正错误。那样只会把错误变成伤疤,而且会让公司越来越官僚主义。正确的办法是告诉犯错的员工这是一个错误,然后就完了。
  • 有了各种库函数,编程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高中生也会写程序,可是最好的程序员仍然可以把编程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 -如果能通过读书来了解一些前辈的经验,掌握一点做事的方法,甚至哪怕仅仅获得一种更乐观向上的精神,其实都是很不错的收获。读书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 自控需要意志力。一般人可能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的境界来培养。然而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
  • 人的意志力能量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
  • 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 只要有快速反馈,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你就能培养出专家的直觉,能够“眨眼判断”。可是,如果反馈是中长期的,直觉就不好使了。我们可以再多想想这个问题。也许只有这样的“环境友好”领域,也就是有快速反馈的领域,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专家。
  •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
  • 知识是有等级的。八卦新闻、实效性强的信息、网友对时局的看法,本来就不值得印在纸上浪费树木,在网上看看正好。扫读网页不见得是什么毛病,相反,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像自闭症患者一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就算是纯粹为了娱乐上网也无可厚非,这时候读得快就是优点。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 如果灵魂真的存在,那么就应该无处不在,而不是非得有灵异现象才能证明灵魂存在。一个有灵魂的世界,每个新生命都不是完全“新”的,其灵魂必然已经经历过好几次别的生命;而在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每一个新生命都是完全新的。这两个世界的表现如果完全一样,那么也就是灵魂不可测量,那么有没有灵魂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再用转世轮回学说去劝人向善也没意义(因为反正都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有灵魂存在的世界,必然存在某些可观测的量,代表灵魂转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 打游戏对人脑的认知能力可能有用,但也有研究认为没用。不管是否真的有用,我们都可以想见就算有用其用处也不大。如果你想学好微积分,你最好的办法是找本微积分习题集做,而不是用大脑训练软件去试图把大脑磨快一点再学微积分,那等于缘木求鱼。

© Xinyu 2014 - 2025